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僧师徒四人,八戒就是其中之一。它好吃懒做,无心西行,一有机会就闹着散伙回到高老庄。八戒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确有其人。他不仅与《西游记》中的二师兄大相径庭,而且西天取经也比唐僧更虔诚。
八戒法师朱士行,生于三国时代。“高僧传”记载:汉魏时,政府禁止汉人出家当和尚,即使有信奉佛教的门徒,也只能算作门徒,直到有250年的印度高僧到洛阳讲经,才开创了中国的戒律,第一位受戒成佛的僧人,即使有信奉佛教的弟子,也只能算作八戒。
在正式出家之后,八戒法师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,发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,常说的是《行般若》在洛阳。但这一经是在两汉后期由竺佛朔翻译的,翻译的文法简略、义理不全、前后文理不通。“此经大乘之要,而译理不尽”,朱士行每叹曰。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印度寻求真经,但八戒此时已57岁了。
年近花甲的八戒法师,不屈不挠地踏上西行取经之路,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西行取经之人。八戒法师求得的大本《般若》,经过多方周折,才于公元282年(西晋太康三年)遣其徒弗如檀回洛阳。公元前282年(晋惠帝元康无年)迁到水南寺(今河南开封东南),由比丘无罗叉和居士竺叔兰译成汉文,称为《放光般若经》,二十卷。朱士行遣徒送经到汉地后,他仍留在于阗,80岁时圆寂于异国。
八戒法师西行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虽然他只寄回了一本经,但他的求法忘我的精神很感人。他不畏艰险,毅然踏上了一条路。这里是中国佛教第一僧八戒的原型,他有一颗虔诚的心,对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,是中国西天取经的第一人。